- A+
所属分类:汉服复兴

近日浏览古籍,发现了一个元代的古碑拓文,内容是元代滕州北聂村某陈姓女子为父亲立墓碑的事。堪称滕州花木兰。
我在地图上搜了一下北聂村,发现这个村子已经不在了,或者不叫这个名字了。通过阅读古籍,我发现村名变换是常有的事,每朝每代都有发生。
例如滕州的望冢,这个地名应该是明初开始启用的。尤其是在古代,人们对地名尤其是村名的叫法很随意,那个庄姓李的多就叫李家庄,后面那快荒地上又有一户姓李的落户,就叫后李庄,诸如此类。
再说这个元代的碑文,碑文不是很清晰,但能辨认个大概。

碑文讲到,在滕州西三十五里,有一个村子叫北聂村,这位女子叫陈青见,其父亲没有儿子,只有青见一个独生女儿。老父为青见纳了一个上门女婿,青见生了三个儿子。在当年,她也算是为父母长脸了。
她的父亲叫陈补,七十七岁去世,去世后,陈青见把父母葬到祖林边,“裂裙包土”,用衣服搬运土,把父母的墓渐渐堆成大冢。
父母大冢既成,她又把娘家的族长、族老邀请过来,问大家,父亲没有子嗣,青见想为父立碑,算不算僭越礼法?
族人纷纷表示赞赏。并邀请益都府学士梁佑贤撰写碑文并题写。
北聂村我们已经找不到了,这位陈姓女子为父亲修建的坟墓也被历史长河湮没,无迹可寻。但是,这个拓本却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,还有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。
由此可见,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古板、保守、封建。
陈老汉77岁寿终正寝,算起来,这位女子当时也得四五十岁了。立碑时间为元大德六年,公元1302年。
- 我的微信
- 扫我的菊花,加我微信
-
- 微信公众号
- 扫一扫我的公众号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