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“孤篇盖全唐”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到底好在哪?
唐朝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被人称为“孤篇盖全唐”。著名诗人闻一多更是将其捧上天,誉为“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”(《宫体诗的自赎》)。他甚至夸张地说“在这种诗面前,一切的赞叹是饶舌,几乎是亵渎”(《宫体诗的自赎》),而且专门著文从诗的内容和思想角度解读了《春江花月夜》的绝妙。郁郎拜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解读后,依然还有一种“到底好在哪儿”的困惑,于是自己又读了几遍《春江花月夜》,得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,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诠释这首诗到底好在哪。我先借用一句广告词总结一下到底好在哪:根本停不下来。
一、音韵之美,平仄韵交替出现,让整首诗在声律上高低错落有致、起伏跌宕,所以虽有18联36句之长,却没无拖沓呆滞之感。在此基础上,处处引人深思,句句发人深省,字字令人动容,共鸣无处不在。
二、高起低收,高潮不断。开篇即进入高潮,一个远景素描,栩栩如生,引人入胜,加上音韵和谐、流畅,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,而且根本停不下来,如黄河决堤,一泻千里。
三、首句入韵,很关键,有酣畅感。
四、次联出句画面感极强。“滟滟”用得妙,即使不懂滟滟到底是什么意思,但也能从中感受到烟波浩渺的宏大场面。对句一句反问,何处春江无月明,既是感慨,让人陷入思考,又把镜头继续拉大,画面切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,有航拍既视感。到这里,是一个高潮。
五、第三、四联开始变韵,而且是仄声韵,很关键。如果再继续用前韵,则流俗,用仄声韵,低、沉、重,是一个高潮后的过渡和休整。
六、又一轮高潮在第五、六联,换成平声韵。继续写景,更为空旷、无暇、静谧。皎皎空中孤月轮,一个“孤”字是全诗从写景转入抒情的预告。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第六联连续两个问句,将读者目光引向浩瀚的宇宙与历史的长河中,缥缈空旷,引人进入无限遐想和感慨。
七、第七、八联,是高潮之后的小高潮,是对第六联两个问句的回答和总结。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!哎!人如春草,一茬又一茬,但亘古不变的是月亮,是宇宙,是人生的忧思。抬头望望月亮,今天是你在看,明天就不知道是谁在看了!伤感不伤感?人类渺小无助感顿生!不知江月待何人,比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要真诚、要深刻太多太多!不仅盖全唐,郁郎认为盖五千年也不为过。
八、第九、十联,高潮又来!换成平声韵“十一尤”,这个韵是汉语中最具美感的韵之一,略带忧伤。如果说“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”把“愁”说的太直白、太苍白,那“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”这两个问句,则把“愁绪”渲染到极致,而且愁得那样美轮美奂、纯洁无瑕。
九、第十一、十二联换“十灰韵”,前面说过,此诗四步一换韵,让全篇灵动、生动、不呆滞。此四句,又是高潮,高潮中的高潮。明写月光,洒的到处都是。实写哀愁!如月光般无处不到,挥之不去。这月亮是把月光洒向人间呢,还是把哀愁洒向人间呢?由月光想到“愁”的,此诗第一!比李太白“床前明月光”形象生动万倍!比苏东坡“明月几时有”真挚万万倍!欧阳修云,人间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!他说月亮是无辜的。但读《春江花月夜》后,我们又相信月亮不是无辜的!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!多么无奈!
十、第十三、十四联,开始表白了!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“杨花落尽子规啼,闻道龙标过五溪。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”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”。抄袭!抄袭!除了李白抄袭的美妙,稍微有点诚意,苏东坡与两位前辈相比,无论才情还是诗意,还是感情真挚度,都差得太远!毕竟他思念的只是他弟弟,而张若虚思念的是或许是梦中情人。而李太白同志思念的是不是梦中情人,谁又能知道呢?(诡异的笑)
十一、第十五、十六联,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!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何谓情景交融?全诗都是!《春江花月夜》每一韵单独拿出来,都可以秒杀唐人的绝句!“故园东望路漫漫”,“君自故乡来”,“烟波江上使人愁”,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“江枫渔火对愁眠”等等诗作,在《春江花月夜》面前,他们的乡愁都是那样苍白无力、虚心假意、力不从心。
十二、最后两联,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“七遇韵”,最美的韵之一,有悲凄、深沉、凝重感。
最后总结一下,《春江花月夜》的成功,在于音韵流畅、奔流直下,韵间平仄、酣畅灵动,空旷浩渺、状物有情,情真意切、情景交融,一咏三叹、发人深省,不加雕琢、自然天成。
- 我的微信
-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微信公众号
-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-